在最近幾年,很多科學實驗室都在研發腦控設備的技術,腦控設備的問世可以滿足很多行業的需求。例如假肢行業,腦控假肢的問世讓更多截肢患者可以像科幻電影里一樣靈活自如的通過大腦來控制假肢的一舉一動,讓假肢與人體的互動性達到巔峰,讓患者的假肢真正成為人體的一部分。
那么,腦控假肢實際應用情況達到怎樣的水平呢?
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工程師們研制的機械手臂擁有26個關節,能夠拿起大約20.4公斤的物品,而這可通過人的意念進行控制。
這款機械手臂名為模塊化假肢(MPL),能夠識別大腦信號,使用者只需在腦中想著要做什么動作,這款假肢就能做出相應動作。不過,這款假肢還未得到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準,而且還需把當前50萬美元的售價降至普通民眾能接受的水平。
首席工程師邁克•麥克洛克林表示“我們希望這款假肢盡可能地復雜,從而提升設計工藝,讓使用者享受到更實用的功能。但最終若要商業化,則需降低成本。”
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也開發了擁有“近自然觸覺”的智能假肢,其中應用的先進的神經技術不僅能讓人們使用大腦信號來移動假肢,而且能感受到假肢正在接觸或拿起的物品。”
DARPA項目負責人賈斯汀•桑切斯說,“用意念控制的假肢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但對(假肢)發出的信號缺乏返回大腦的反饋,就很難實現執行精確動作所需的控制力度。讓機械手融入可讓大腦直接感受到的觸感,這展示了無疤痕生物技術修復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