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接受腔相信很多患者都不知道,它的全名是馬羅解剖學接受腔(Marlo Anatomical Socket),其實MAS早已在國外臨床應用,但在國內卻很少應用于臨床,大家不了解也很正常。
接受腔的主要功能是容納殘肢,包容殘肢的軟組織,是假肢和人體下肢殘肢,連接在一起形成人體機械的界面。 將人體殘肢的作用力傳遞到假肢 的遠端位,達到殘肢控制假肢的站立、行走的運動功能。 通過接受腔口形不同結構形狀,起到假肢和殘肢的連接和懸吊作用。 通過接受腔不同形狀,在符合人體解剖學和人體生物力學原理的基礎上,利用殘肢在接受腔內的合理承重部位,起到支撐和承受體重作用。 通過殘肢與接受腔的連接,使截肢者感到殘肢與假肢有良好的一體感。今天,小編主要給大家講解一下最新型先進的大腿接受腔MAS,他是由墨西哥一位叫Marlo Ortiz的假肢制作師發明。目前大腿假肢接受腔按生物力學主要分為a.四邊形,b.坐骨包容形,c.馬羅解剖學接受腔即MAS。那么MAS相比于其他類型接受腔有什么優勢呢?
(1)改善步態:不產生外展;
(2)完美的裝飾效果:其后壁緣較低,接受腔與肢體間無縫隙;
(3)活動范圍不受限制 :其前后壁低于坐骨水平面,使大腿活動范圍不受限制;
結構特點:
MAS在口型圈邊緣線的設計方面與傳統方案有所不同。在傳統的接受腔設計中,口型圈邊緣的范圍包含了部分臀大肌。而在MAS設計中,接受腔后側的高度降低至臀溝處,臀大肌得到釋放。這將有利于改善假肢外觀,而臀部肌群也失去了支撐。接受腔應用這種外形后,我們發現坐骨結節與部分坐骨支很容易包含在腔中,并且在運動過程中也不受到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