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號,世界第一屆Cybathlon半機械人運動會在瑞士蘇黎世正式拉開帷幕,來自21個國家、一共50支隊伍的殘疾人運動員在輔助設備的幫助下參加比賽。賽事共分為6個比賽項目:動力假肢競賽(上肢和下肢)、外骨骼驅動競賽、功能性電刺激自行車賽、輪椅競賽、腦機交互競賽。
與殘奧會不同,Cybathlon比賽項目更加關注殘疾人在日常生活所面對的挑戰(zhàn),比如說利用假肢切面包、上下樓梯、洗衣服等,這些對四肢健全的人來說不需要動腦子就能很快地完成,而對殘疾人士來說卻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
Robert Riener,他是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的生物醫(yī)學工程師,也是 Cybathlon 的發(fā)起者。2012年,一條「在一場車禍事故中失去了一條腿的男人 Zac Vawter,使用實驗性的、機動化的假肢在45 分鐘內(nèi)爬上了芝加哥的 103 層的威利斯大廈」的新聞報道,激發(fā)他舉辦Cybathlon半機械人運動會的念頭。
一開始,Riener想要舉辦一些更加具有挑戰(zhàn)性的比賽,比如說用假肢爬山。但是一位因癌癥失去手臂并帶上假肢的朋友說,當他在買電影票時,用假肢費力地掏出錢包并抽出里面的錢時,他能感覺到排在他身后的人緊緊盯著他,變得很不耐煩。這讓Riener改變了想法——與其讓一些殘疾人跑得更快,不如讓殘疾人更好地運用假肢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戰(zhàn)。
「殘奧運會的舉辦讓殘疾人的運動走進大眾視野之中,但是人們卻往往忽略了殘疾人面對日常生活的掙扎」 Kevin Evison說,他是本次比賽的選手,「Cybathlon半機械人運動會為我們帶來了世界最先進、最富創(chuàng)意的假肢技術,這不僅是運動員之間的比賽,更是設備制造商和實驗室之間的比賽。」
因此,本次Cybathlon的目的就是鼓勵工程師和科學家為殘疾人制造出更好的輔助工具。「目前,大多數(shù)的科學研究都是為了身體健全的人們研究的,」 Ana Matran-Fernandez說,他是埃塞克斯大學的研究小組組長,「然而,想要讓殘疾人來實驗室進行長期的訓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Cybathlon比賽給我們提供了機會?!?/span>
本次一共50支參賽隊伍,每只參賽隊伍包括一名「駕駛員」、科學家以及設備提供商。Cybathlon把參賽選手稱為「駕駛員」,因為Cybathlon不僅關注運動員的表現(xiàn),而是關注「人和機器的共生關系」,即運動員如何通過控制設備在挑戰(zhàn)日常生活中取得更好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