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因小兒麻痹癥致殘,17歲開始在服裝廠工作,到制作的旗袍登臺世界小姐選美大賽,再到創辦殘疾人培訓基地,如今年近六旬的王元順用40余年縫制完美的人生。
“40多年走過來可謂‘步履維艱’,但在我們這樣的國家,趕上了這樣的時代,這些事情看似不可能,但是都做成了。”王元順說。
因小兒麻痹癥,左腿和右臂不能靈活使用,但他制作的品牌服裝卻是榮獲消費者協會信得過的產品。
改革開放初期,他丟棄“鐵飯碗”創業,一路艱難走來,創辦培訓學校,創辦服裝制作公司,創辦殘疾人培訓基地。
自身條件具備后,他還同殘聯組織合作免費對殘疾人進行技能培訓,至今已有3000多名殘疾人學員受益。
王元順說,于個人而言,雖然身體有殘疾,但這并不影響對完美的追求,他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堅持并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1.自強不息 從做學徒工到成為企業老板
王元順出生在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紅光街一個普通的家庭里。他是家中幼子,父母親、哥哥姐姐都寵著他。然而一場突如而來的大病卻從此改變了王元順的人生軌跡。4歲那年因患小兒麻痹癥,王元順的左腿和右臂嚴重殘疾。還未綻放的人生才剛開始似乎就要凋謝。7歲時只能靠哥哥姐姐背著上學。他的童年是在同齡調皮孩子的取笑欺侮中度過。
物質上的困難、生活不能自理的艱難、被人歧視的精神痛苦,使他過早的感覺到人生的艱辛,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拼搏的種子。“我要證明給所有人看,殘疾人一樣可以活出精彩!”15歲時他便中斷學業在家自學縫紉,從一針一線開始。一個肢體殘疾的人學縫紉有多難?
看看王元順就知道了:右臂有殘疾,連穿針引線都很困難;左腿殘疾,無法用力,踩縫紉機踏板只能靠單腿操作。“就是憑著一股勁,我常想,別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回憶起這段經歷,王元順依舊有些激動。終于,他考試合格后,順利到國營勝芳服裝廠成為了一名合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