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持良好的體位。保持正確的殘肢肢體位置,防止殘肢關節攣縮與畸形。由于截肢后部分肌肉被切斷,會引起肌力不平衡,發生關節攣縮。如:髖關節屈曲、髖外展、膝關節屈曲、踝關節跖屈,其結果將影響假肢的對線。術后應將關節置于功能位,并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使關節靈活無畸形。可于手術后*內在患肢下方墊枕頭以減輕腫脹,*后即應移去枕頭,以預防關節攣縮變形。因此,大腿截肢者術后應注意把殘肢伸平(髖后伸),盡量向身體中間并攏(髖內收)的位置。截肢者可以每日俯臥位兩次,每次30分鐘。仰臥時,應注意不要圖舒服些或為減輕疼痛而抬高患處或把殘肢墊高、在會陰部墊枕頭而使大腿外展;長期乘坐輪椅、用木拐將殘肢抬起等不良姿勢;不要把殘肢向外分開或把腰墊高;小腿截肢術后應注意將殘側膝關節放置在伸直位,不應該在大腿或膝下墊枕頭,不應該屈膝躺在床上,也不應該屈膝坐在輪椅上或把殘肢放在拐杖的手把上。
2、消除殘肢浮腫。術后手術創傷和肌肉收縮力不足,靜脈回流障礙,都會引起殘肢浮腫。這種浮腫是暫時性的,待殘肢循環建立后可消腫,一般需3-6個月。但使用彈性繃帶,合理包扎殘肢,可以減輕浮腫、促進定型。近年來,國際上采用術后即裝假肢,即在手術臺上,截肢手術結束后***尚未清醒時,給截肢者裝上臨時假肢,術后一、兩天可下床練習走路或作其它功能訓練,這種方法不僅對截肢者心理上有很大的鼓舞,對加速殘肢定型,減少幻肢痛和其他痛苦也很有幫助。還有采取環境控制治療法,即在手術后將沒有任何敷料覆蓋的殘肢置入一個空氣調節器相連的透明氣囊中練習走路。容器內壓力可以調整變化使殘肢收縮定型,促進殘肢早日定型。
3、減緩殘肢疼痛:疼痛原因比較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手術對神經造成損失;
2)殘肢血循環障礙;
3)殘肢被切斷的肌肉異常緊張;
4)殘肢有神經瘤;
5)中樞神經損傷。
在進行假肢裝配殘肢前必須消除疼痛,根據病因采取手術、服藥、物理治療、封閉、針炙、注射或心理治療等,避免惡性疼痛***在大腦中樞形成灶。大部分可治愈僅少數需手術治療。
4、保護殘肢的衛生。每日就寢前需用肥皂水清洗殘肢,若使用殘肢專用的護理液、潤膚露則預防殘肢感染的效果更佳。
5、殘肢竇道或潰瘍。竇道的形成多由于感染后傷口深部有異物存在,如粗絲線頭、死骨。潰瘍多由于皮膚血運不良,殘端瘢痕組織過多,神經障礙等因素,又在承重部位。創面不愈會影響假肢裝配,其治療的方法是根據情況,消除異物、處理傷口或再次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