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是一個非常需要社會幫助的群體。殘疾人一般不僅存在軀體傷殘,而且往往還伴有心理障礙或紊亂。由于身體上的障礙,大部分殘疾人在生活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難。當社會各界越來越多地把目光投向殘疾人的物質生活時,我們還需要關注的是殘疾人的精神狀況。因為,殘疾人的康復,不僅僅包括身體功能的康復,還包括心理上的康復。
心理康復就是以心理學為指導,通過對殘疾人的心理診斷、心理治療及訓練,使其認知功能、情感障礙及不良行為得以改善,能勇敢并正確地面對殘疾的事實,振奮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獨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為社會做出貢獻。
所謂心理診斷就是幫助殘疾人正確評估自己的殘疾水平與程度;所謂心理治療就是幫助殘疾人醫治或消除軀體及心理的創傷;所謂訓練就是幫助殘疾人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努力成為社會的貢獻者。
心理活動的機制
了解心理活動的機制,是我們社區康復工作者了解殘疾人心理特點,做好社區康復工作,使殘疾人回歸社會的基礎。人類心理活動機制復雜,接下來著重介紹:需要、挫折與心理防衛三個方面。
(一)需要
人是具有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的統一體。人類的需要包括生物需要,即食物、空氣、水分、休息、運動、性活動等。人類的社會性需要是高一層次的,如相互交往、求知、愛與被愛、實現理想等。人類的勞動需要,既作為生存的手段,又是社會交往的活動之一,是人的自由生命的表現,也是人性特點的發揮。
人本主義學家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將人類的需要分為五種,這五種需要由低向高按層次排列,例:自我實現、尊重需要、愛與歸屬、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一般來說,底層次的需要足以后,才有可能向高層次發展。
這些需要層次在每一個個體中形成的位置不同,處于不同位置上的個體,則表明他的需要重點不同。在需要層次中,殘疾人因個體情況不同,而站在不同的位置上。掌握所在社區工作范圍內殘疾人的需要特點,是心理康復的第一步。
(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