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對于我們人類來說,皮膚不僅僅是保護我們免受微塵和細菌侵襲的屏障,也是感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傳感器。通過皮膚的感覺,我們既能感受微風拂面之輕,也更清楚外力打擊之痛,我們能感受到冷熱變化、干燥潮濕或是光滑粗糙。隨著研究人員研發機器人技術的進一步深入,其也正在努力尋求如何打造像真實皮膚一樣的功能。
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教授何曉東(音譯)以及其同事在這方面進行了創新,他們研發的新技術能夠模仿人體表面的細微毛發,人類正是通過這些毛發將感覺信息傳遞到皮膚神經。相關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的國際著名雜志《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研究人員采用30微米的細線代替毛發,他們在硅脂橡膠中嵌入一排細微電線,這排電線的作用就是給人造皮膚帶來外界信息。
當然,這種電線并不會像真實的毛發那樣感覺壓力或運動變化。其通過位移來對外界環境變化做出判斷。電線本身帶有少量電荷,會形成一個小型磁場。當一個或者多個電線被移動時,其周圍磁場就會發生相應變化。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設備的靈敏度非常高,甚至能夠檢測到一只蒼蠅。其也能夠檢測到物體從表面劃過,甚至可以感覺到輕微的風。
研究人員指出,創新的關鍵在于所選擇的電線材質。研究人員此前使用碳納米管來制造人造毛發,但效果并不理想。而此次研究團隊使用由導電鈷合金制成的玻璃包線。這種材質的電線韌性較高,能夠隨意打結且不會斷裂。該研究團隊認為,這種材料的耐用性和經濟性足以使其能夠在現實世界中普及。
該研究成果能夠用于傳感假肢或是相應的醫療保健設備。在一封電子郵件中,研究人員稱他們嘗試將傳感器連接至機器人手臂,模仿人類的手指。這對于仿生機器人有重要作用,可以幫助其判斷何時該緊緊抓住或拿起東西。此外,研究人員稱他們正在努力縮小整個傳感器設備的尺寸,目前其有2英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