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的斜頸是指新生兒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導致頭和頜的不對稱畸形,頭側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頭頸活動不利的一組病癥。
本病診斷比較容易,小兒出生后數日至滿月后在頸部能看見或觸摸到,在胸鎖乳頭上部,中部或者下部肌性腫塊,伴頭頸傾斜畸形,即可確診。
臨床表現:
1、斜頸畸形
嬰兒出生后其母親可發現患兒頭部向患側傾斜,面部向健側旋轉,下頜指向健側肩部,2~3周后斜頸畸形更加明顯,將頭轉向健側明顯受限,癥狀較輕者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此癥狀隨著患兒的生長發育日益加重。
2、頸部腫塊
一般在出生后或出生后2周內可觸及頸部腫塊,位于胸鎖乳突肌中下段,以發生于右側者多見,此腫塊呈梭形,無壓痛,一般在1~2個月后達到最大,之后逐漸縮小至完全消失,此類患兒中有一部分可發生腫塊不消失并產生肌肉纖維化和攣縮引起斜頸畸形。
3、顏面部畸形
先天性肌性斜頸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療,2歲后即會出現顏面部畸形,主要表現為面部不對稱,雙側眼外角至口角的距離不對稱,患側距離縮短,健側增長,患側眼睛位置平面降低,因雙眼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易產生視力疲勞而出現視力減退,健側顏面部圓而飽滿,患側則窄而平,頸椎可發生代償性側凸畸形,此外,患兒整個面部,包括鼻,耳等也可出現不對稱性改變。
除上述主要表現外,本癥尚可合并先天性髖臼脫位及頸椎其他畸形。
治療方案——非手術治療:
1、對于半歲以內的患兒,采取非手術治療均可獲得滿意的療效。因此,一旦作出診斷,應盡早治療。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包括局部熱敷、按摩、臥床固定、手法牽引、支具矯正等。
臥床固定:患兒臥床時,取仰臥位,用小砂袋固定頭部于臉面部向患側,枕部向健側。亦可使用專用的斜頸枕。
2、對于1歲以上患兒輕度斜頸矯正,日常生活中姿勢不正確,糾正姿勢 ,斜頸手術后的固定保護可使用小兒頸部軟護托。
3、1歲以上患兒中輕度先天性斜頸及重度斜頸術前、術后矯正,可使用JM227斜頸矯正矯形器。該矯形器是用高溫塑料板材在患者頭、頸部的石膏模型上模塑成型,一般分前后兩片。該矯形器能較好的限制頸椎的屈伸,側屈和旋轉,并將頭固定于過往矯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