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推算,中國目前各類殘疾人總數大概有9000多萬人,這些殘疾人雖然行動不方便,但很多殘疾人都有多才多藝,有的在音樂上很有藝術細胞,有的有一雙“巧手”能做出很多精美的東西,還有一些用腳完成特殊作品,這些殘疾人很多方面并不輸于正常人。如何讓殘疾人制作的作品“活”起來,并最終實現收益?近日,北京市首個專門為殘疾人提供版權服務的殘疾人就業康復成果版權服務中心在東城區掛牌成立。截至目前,已有4名殘疾人領到了北京版權保護中心頒發的版權證書。
陶藝、串珠、貼畫,看似普普通通的東西,卻凝聚了殘疾人的心血,這些東西有一部分是來自肢體殘疾人的,他們基本都穿戴著適合自己的假肢,如上肢手假肢、大腿假肢、小腿假肢等。還有一些是來自其他類型的殘疾人。那么如何讓這些東西也能有版權的保護,真正保護殘疾人的利益呢?在北京東直門街道溫馨家園,筆者看到教室里“躺”著不少殘疾人制作的手工品。其中有不少作品制作都十分精美。電腦里還有上千張殘疾人拍攝的照片。一位殘疾人攝影愛好者告訴筆者,他特別希望有一個平臺能夠讓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東城區殘疾人就業康復成果版權服務中心將用‘版權’的方式讓這些‘躺著’的作品‘活’起來。”版權服務中心負責人劉顥告訴筆者,版權服務中心是由首都版權產業聯盟、北京版權資源信息中心和東城區殘聯共同成立的,將為殘疾人提供版權登記、版權認證、版權證書發放等版權服務。
“目前,東直門街道已經有4名殘疾人領到了版權證書,另外還有7名殘疾人提交了版權登記申請,申請的作品涉及音樂、美術、攝影、模型、文字等多個類別。” 劉顥介紹,下一步,版權服務中心還將搭建公共平臺,對取得版權證書的殘疾人作品進行公開展示和拍賣,在獲得收益的同時,殘疾人也能夠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和尊嚴。
弱勢的殘疾人得到尊重跟價值感的時候,這個國家真正繁榮富強的時代也就不遠了。因為處于弱勢的殘疾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正常人應該更容易做到,社會前進的步伐也隨著加大,“中國夢”也不再是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