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大腦控制機器人進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目前我們需要采取行動制定指導方針來確保直接性的大腦—機器互作的有益性和安全性。當我們考慮到這個新興領域的倫理性時,責任、義務、隱私和安全性或許就是最關鍵的。
如果半自動的機器人沒有可靠的控制或覆蓋機制的話,如果你使用它來抱起嬰兒的話就會被認為是過失操作,但對于其它風險較小的活動而言或許是沒有問題的;研究者指出,任何半自動的系統都應當包括否決控制的形式來幫助克服直接性的大腦—機器互作所產生的固有弱點。
研究者John Donoghue教授認為,盡管我們仍然并不清楚大腦工作的機制,但如今我們向深度可靠地解析特定大腦信號又邁進了一步,我們并不應當自滿于這對社會意味著什么,而是應當仔細考慮一下與我們一起生活的半智能大腦控制機器所帶來的后果是什么,而且我們應當做怎樣的準備來確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和倫理性。
研究者們并不想夸大風險,也并不想給因神經技術(Neurotechnology)獲益的人群構建一些虛假的希望,他們的目的就是確保適當的立法能夠同快速發展的領域保持同步。保護由腦機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s,BMI)記錄的生物學數據是研究人員關注的另一項研究領域,安全的解決方案應該包括數據加密、信息隱蔽和網絡安全。如今在臨床研究中已經存在病人數據保護的準則,但相關標準在不同國家之前又各不相同,而且也無法嚴格應用于純粹的人類實驗室研究中。
來自德國蒂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ubingen)的研究人員Niels Birbaumer教授表示,利用BMI來保護完全麻痹個體的敏感神經學數據或許能夠作為他們交流的唯一方式,當然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對BMI的成功校準依賴于個體對家庭成員所提問題的腦部反應,比如你妹妹的名字是Emily嗎?嚴格的數據保護必須應用于所有人群中,這就包括了在問題中保護個人的信息以及神經學數據,從而確保設備功能的準確性。
研究者表示,對腦部植入物的惡意操控(大腦攔截)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當BMI系統能夠恢復麻痹患者的運動或交流時,其或許還依賴于用戶的狀態,比如隨著對大腦讀取率的改變,這或許會增加個體被惡意攻擊的風險。
佳滿假肢官網:http://www.bjyjh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