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截癱病人因長期臥床所致的各種并發(fā)癥,最大限度地恢復肢體殘存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重建站立和行走功能已成為截癱康復工作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參照國外有關資料,自行研制了適合國人應用的往復式截癱步行器,根據(jù)患者體形與截癱平面,制作出合適的器具,在專業(yè)矯形師的指導下,使患者完成步行器的自行穿戴、站立及借助手拐或助行器行走等練習過程。通過胸腰椎骨折截癱病人的臨床初步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步行器的制作
保持患者踝關節(jié)中立位,取雙小腿管型石膏模型,將石膏粉漿灌入陰模內制成陽模。修整陽模,在內外踝、足跟后部及腓骨小頭處各墊高約5mm,磨光陽模,用5mm厚的合成聚乙烯以真空負壓熱成型法制成雙側踝足矯形支具,冷卻12h后取下并修磨,使之與患者小腿及踝足相適應。在支具外側安裝由合金鋁桿制成的帶有鎖定裝置的髖膝踝足矯形器;根據(jù)病人髖部尺寸,用寬40mm、厚5mm的合金鋁板制成半環(huán)狀,內加襯墊,外形與病人髖骶部相適合,松緊適度,穿平時大1~2號的球鞋。根據(jù)病人截癱平面及身體狀況,可選用助行器、肘拐或手杖以幫助病人行走。
2步行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該步行器的工作原理是以髖骶部金屬半環(huán)為杠桿支點,胸背部束帶為力點。當病人將身體重心置于一側下肢,對側上肢下?lián)危箤认轮x開地面,挺胸伸髖,施力于背部束帶,則此下肢邁出一步。向前邁步的力量通過鋼索傳遞到對側肢體,轉為向后蹬地的力量,同時前移拐杖,重心移向前側方至對側下肢,重復上述動作,邁出下一步。由于髖膝踝關節(jié)均已鎖定,重心始終位于兩足之間,因而雙上肢除邁步下?lián)螘r用力外,大部分時間處于松弛狀態(tài),能量消耗低,故可步行較長距離和長時間站立。
當步行器的髖膝關節(jié)均處于解鎖狀態(tài)時,患者可坐在床邊、椅子或輪椅上。病人將膝關節(jié)鎖定在伸直位后,借助助行器、肘拐或手杖,上肢用力下?lián)危瑫r身體前傾,使身體豎立,此時髖關節(jié)即自動鎖定。穿戴調整好的步行器的患者,無需借助任何支持即可站立數(shù)十分鐘,借用拐杖經(jīng)練習后可在平地、草地及10°左右的坡地上行走,部分病人可上下臺階及短距離樓梯。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練習時間一般為數(shù)日至數(shù)周。
3康復練習
3.1心理康復
創(chuàng)傷后,病人身心受到嚴重打擊,因此,在手術及藥物治療同時應積極開展心理治療,以增強病人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可以讓病人及家屬觀看有關病人戴用截癱步行器進行室內外活動及體育比賽的圖片及錄像。對不完全截癱病人告知在自身肌力尚未恢復之前早期開始用截癱步行器可減少肌肉萎縮、關節(jié)屈曲攣縮、褥瘡及其它合并癥的發(fā)生并促進肌力的恢復。對久坐輪椅或臥床而期待步行器可使其恢復與正常人相同功能的病人,要使其了解截癱步行器需借用上肢及軀干力量,且因需要將下肢各關節(jié)固定,步態(tài)較為僵硬,上下樓尚有一定困難等等。
總之,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應做不同的解釋工作。
3.2體療
對新鮮外傷病人,術后配戴胸腰骶支具,早期進行上肢力量練習,條件許可時,應坐于床旁,兩足下垂以防止忽然站立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對截癱后已有輕度關節(jié)攣縮的病人,可利用手法按摩及理療等,使髖、膝、踝關節(jié)恢復接近正常的活動度。
3.3步行器調整
最初配戴截癱步行器時,應注重身體各關節(jié)是否與步行器的關節(jié)等高,有無皮膚受壓,非凡是內外踝及骶部皮膚。對有褥瘡的病人,可在局部加厚襯墊避免患者受力。調整步行器的目的是使患者在無拐杖支撐情況下能平穩(wěn)站立。因久坐輪椅的病人站立時有后傾習慣,可通過加厚鞋跟高度、調節(jié)前后鋼索張力及胸背部束帶松緊度等方式使病人全腳著地。全身肌肉放松時,身體應垂直于地面。出現(xiàn)身體側方傾斜時,可通過延長或縮短一側步行器的長度或改變步行器的內收外展程度加以平衡。調整過程中,患者應借助落地鏡觀察自己的站立和行走姿勢。
3.4步態(tài)練習
根據(jù)步行器工作原理,康復師站立于患者身后。開始時用手握腰骶部金屬半環(huán),協(xié)助病人完成邁步動作。當病人基本可以自行邁步行走并保持平衡后,改用一寬束帶,松松地圍在病人腰間,手握束帶保證安全,僅用語言糾正病人動作而不干擾病人動作。當病人有失去平衡的傾向時,切忌拉病人手臂,因為病人用拐杖多半可以自行恢復平衡,如牽拉病人手臂,反而破壞了病人保持平衡的能力,輕易跌倒。病人因足底沒有感覺,在行走時總想低頭看自己的腳,康復師應解釋步行器工作原理,說明低頭時影響向前邁步。答應病人在結束邁步后低頭觀察步幅的大小。最好在開始時由鏡內觀察自己的動作。康復師在病人行走時,注重保持與病人語言聯(lián)系,隨時鼓勵病人,糾正病人的錯誤動作,讓病人知道有人緊隨其后,從而放心地練習。根據(jù)病人實際情況,逐漸增加行走距離,在完全把握技術要領后增加難度,如在地毯和有坡度的地面上練習,還可進行上下臺階的練習。天氣好時可去室外。如病情答應,盡量讓病人自己完成穿、脫步行器的工作,康復師只進行示范指導,盡快讓病人獨立。每次穿用矯形器后均要求病人自己檢查皮膚易受壓部位,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