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復過程中,由于傷殘患者的年齡、性格特點、文化背景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在殘疾或疾病過程中的心理反應也不同,大體可分為五個時期:
震驚期:患者不能面對現實,不能正視和接受打擊,迷惑不知所措。
否認期:患者常用的心理防御機制,也叫自我保護期,避免心理崩潰。
抑郁期:隨著對病情的深人了解,否認期逐漸消失,面對現實,承認自己終身殘疾,表現為心情壓抑、沉默,對生活失去信心、失眠、食欲下降,以至于希望結束生命
反對獨立期:患者在傷殘或患病后,感到軀體的損失對自己是不公平的,情緒相對平衡,并為今后打算,表現出想依靠單位或社會照顧,不去工作,或事事依靠別人的幫助
適應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患者對身體傷殘和疾病逐漸適應,悲傷心情慢慢減輕,能正視現狀,以積極態度考慮間題,開始為自己前途著想,考慮從事新的職業,發揮自己的潛能
佳滿假肢專家提醒,截肢者的心理康復不只是專業心理學工作者的任務,而應當是醫生、護士、假肢技師、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社會工作者、截肢者本人、單位領導及其親朋好友的共同任務。常用方法如下:
1)盡早開始截肢者的心理康復工作:包括對截肢者心理狀況(思想、情緒)的了解,要了解截肢者面對的殘疾現實有那些合理的想法,有那些不合理的想法;通過分析和鼓勵引導他們能看到希望和前途,能改變一些他們對事情的絕對化要求,讓截肢者懂得實事求是,增強信心,不走極端。
2)要讓截肢者盡早地了解一些有關假肢裝配和截肢者康復的知識,特別是要了解康復的含義不是健康的恢復,而應當是能力的恢復。
3)盡早地安裝上臨時性假肢,早期下地,不僅能防止臥床并發的許多疾病,促進殘肢定型,有利于正式假肢的裝配,更重要的是對截肢者心理康復十分有利。
4)鼓勵截肢者積極參加物理治療、作業治療、文體活動,能分散對某些困難問題的過分注意,能改善截肢者抑郁和焦慮的情緒。
5)鼓勵截肢者積極參加殘疾人的群體活動。目前我國的各地區殘疾人聯合會的殘疾人之家,各地區康復機構都經常組織一些殘疾人活動。通過同命運者的共同討論、交流經驗、互相鼓勵,對發揚每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和幫助殘疾人回歸社會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