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在美麗的動力之都-湖南株洲,湖南省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微創治療拇外翻及骨科創傷新技術學習班”在省直中醫院圓滿舉行,省直中醫院徐偉輝院長和特邀嘉賓出席開幕式,來自全省300多名骨科專家齊聚省直中醫院門診九樓會議室,共同探討微創治療拇外翻及骨科創傷領域的新技術、新進展,共敘同道情誼。
大會邀請北京、廣東和湖南等地的國內知名骨科專家做精彩講座,講授了當今國內外骨科新研究成果,展示了全國骨科技術的新發展水平。全議歷時一天,包括省內共計14名專家為我們帶來了一場豐富的學術盛宴。
株洲市佳滿康復醫院 張家滿教授《復雜創傷截肢要求及假肢技術與康復》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解一下截肢要求,因為很多患者在截肢之后需要安裝假肢。如果截肢手術做得不合要求,對之后安裝假肢的代償效果也會有影響。所以,小編建議一些需要截肢的患者先了解一些安裝假肢的截肢要求,然后可以在截肢的時候跟醫生說明一下,這樣也許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的效果。
1.截肢平面 上肢以手指切除為最多,前臂截肢、上臂截肢、腕關節離斷、肩關節離斷和肘關節離斷則依次遞減。下肢以足趾切除為最多,其后依次為小腿截肢、大腿截肢、膝關節
(1)肩部截肢:盡可能保留肱骨頭。
(2)上臂截肢:又稱為經肱骨截肢(transhumeral amputation,TH)或肘上截肢(above-elbow amputation,AE)。盡量保留長度,原因是上臂假肢的功能取決于殘肢的杠桿力臂長度、肌力和肩關節活動范圍,長殘肢則有利于假肢的懸吊和控制。
(3)肘離斷截肢:如果可以保留肱骨遠端,肘關節離斷是理想的截肢部位。由于肘關節側方鉸鏈的設計與應用,肘離斷假肢的外觀與功能獲得兼顧;肱骨內外髁有利于假肢的懸吊及控制,且肱骨的旋轉可以直接傳遞到假肢,故不應對肱骨遠端進行裝飾性矯正。
(4)前臂截肢:又稱為經橈骨截肢(transtadia amputation,TR)或肘下截肢(below-elbow amputation,BE)。前臂截肢應盡量保留長度,即使是很短的殘肢也要保留。通過前臂近端的截肢,即使保留極短的前臂殘肢,如僅有4~125px長,也比肘關節離斷或上臂截肢更可取。殘肢越長,杠桿功能越大,旋轉功能保留得越多。當殘肢長度保留80%,殘肢旋轉活動角度為100o;殘肢長度保留55%,殘肢旋轉活動角度僅為60o;殘肢長度保留35%,殘肢旋轉活動角度為0o。前臂遠端呈橢圓形,有利于假肢旋轉功能的發揮。殘肢肌肉保留越多,獲得肌電信號越容易,更有利于肌電假肢的安裝。
(5)腕離斷截肢:腕關節離斷的假肢功能要優于前臂截肢,因為它保留了前臂遠端的下尺橈關節,從而使前臂旋轉功能得以完全保留,盡管只有50%的旋前和旋后運動被傳遞到假肢,但是這些運動對患者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殘肢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6)部分手截肢:包括腕掌關節離斷、掌骨截肢和指骨截肢。橈腕關節的屈伸運動可以被假肢應用,應設法保留;腕掌關節離斷是可以選擇的截肢部位;掌骨截肢和指骨截肢,尤其是拇指截肢,應盡量保留其長度;多手指截肢時盡量保留手的捏和握功能。
(7)半骨盆截肢:盡量保留髂嵴和坐骨結節,增加假肢的懸吊功能和承重面積。
(8)髖離斷截肢:盡量保留股骨頭和頸,在小轉子下方截肢,以增加承重面積,提高假肢穩定性和殘肢控制假肢的能力。
(9)大腿截肢:又稱為經股骨截肢(transfemoral amputation,TF)或膝上截肢(above-knee amputation,AK)。盡可能保留長度,從坐骨結節下3-5公分處大腿極短殘肢,帶鎖定裝置的硅橡膠內襯套可解決假肢懸吊,效果優于髖離斷截肢。
(10)膝離斷截肢:膝關節離斷保留了完整的股骨,具有較長的杠桿臂和較大的負重面積。膝離斷假肢是依靠股骨內外髁懸吊,假肢接受腔上緣高度在坐骨結節以下,髖關節的活動范圍基本不受限制,故膝關節離斷的假肢效果優于大腿假肢。由于膝離斷假肢是完全依靠殘端承重,故離斷關節面應避免瘢痕,同時髕骨不保留。
(11)小腿截肢:又稱為經脛骨截肢(transtibial amputation,TT)或膝下截肢(below-knee amputation,BK)。對于小腿短殘肢,只要保留髕韌帶的附著部,便能獲得膝關節功能,其假肢效果明顯優于膝關節離斷;由于小腿遠端軟組織少、血運不良,故選擇小腿中段截肢為宜。
(12)賽姆截肢:賽姆(Syme)截肢是脛腓骨遠端髁上截肢,將內外髁的基底部關節面切除并圓滑處理,再將跖側足跟皮瓣覆蓋在殘端上,皮瓣為雙馬蹄形,由于殘端被完整、良好的足跟皮膚所覆蓋,具有穩定、耐磨、不易破潰等特點,從而使殘端具有良好的負重能力。
(13)部分足截肢:包括經趾骨截肢、經跖骨截肢(transmetatarsal amputation)、利斯弗朗截肢(Lisfranc’s amputation)、肖帕特截肢(Chopart’s amputation)、皮羅果夫截肢(Pirogoff’s amputation)等。部分足截肢的原則是盡量地保留足的長度,也就是保留前足杠桿力臂的長度,使之能在在步態周期的站立相末期獲得足夠的后推力。當前足杠桿力臂的長度太短時,將對快步行走、跑和跳躍造成極大地障礙。
2.皮膚處理 無論哪個水平截肢,殘端都要有良好的皮膚覆蓋,良好的殘肢皮膚應有適當的活動性、伸縮力和正常的感覺。傷口愈合所產生的瘢痕,在假肢接受腔的活塞運動中可能會造成殘肢疼痛和皮膚損傷。外傷性截肢應根據皮膚存活情況進行處理,不要因為追求常規截肢手術時皮膚切口的要求而短縮肢體;腫瘤截肢經常采用非典型皮膚切口和皮瓣。
(1)上肢截肢:殘肢的前后側皮瓣等長。前臂長殘肢、腕關節離斷時,屈側的皮膚瓣長于伸側,目的是使瘢痕移向伸側。
(2)下肢截肢:①小腿截肢,前長后短的魚嘴形皮瓣目前已不再被普遍采用,更多采用的是需要加長的后方皮瓣,其皮瓣帶有腓腸肌,實際上是帶有腓腸肌內外側頭的肌皮瓣,其皮瓣的血運比較豐富,并且給殘肢端提供了更好的軟組織墊;②大腿截肢,皮瓣設計應前長后短,皮瓣切口在側面的交點應超過截斷平面。切開后,筋膜下分離,將皮瓣上翻,或分離出厚25px的股直肌瓣,在與前側皮瓣等長處切斷,隨同皮瓣上翻。
3.肌肉處理 以往截肢是將肌肉于截骨平面切斷,任其回縮,肌肉失去了附著點而產生廢用性萎縮,形成圓錐狀殘端,適合于傳統假肢的裝配。缺點:殘端容易水腫,肌肉萎縮,靜脈回流障礙和營養障礙,容易造成殘肢疼痛等嚴重的并發癥。現在廣泛采用肌肉固定術或/和肌肉成形術,目的是改善肌肉功能和殘端血液循環,防止幻肢痛。
(1)肌肉固定術:肌肉固定術(myodesis)是將肌肉在截骨端遠側至少75px處切斷,形成肌肉瓣,在保持肌肉原有張力情況下,經由骨端部鉆孔,將肌肉瓣與骨相鄰側通過骨孔縫合固定,使肌肉獲得新的附著點,防止肌肉在骨端滑動和繼續回縮。在周圍血管疾患或其它原因缺血的肢體禁作肌肉固定術。
(2)肌肉成形術:肌肉成形術(myoplastic)是將相對應的肌瓣互相對端縫合,截骨端被完全覆蓋包埋,保持肌肉于正常的生理功能狀態,形成圓柱狀殘肢,可以滿足全面接觸、全面承重假肢接受腔的裝配要求。
4.神經處理 目的是預防神經瘤。方法:
(1)絲線直接結扎:先用絲線結扎,而后切斷神經。
(2)絲線神經外膜結扎:將神經外膜縱行切開,把神經束剝離,切斷神經束,而后將神經外膜結扎閉鎖,使神經纖維被包埋在閉鎖的神經外膜管內,以免切斷的神經殘端向外生長而形成神經瘤。
5.骨骼處理 一般骨與骨膜在同一水平切斷,禁止骨膜剝離過多以避免骨端環形壞死。
(1)大腿截肢:股骨斷端邊緣平、圓,勿殘留破碎的骨膜。
(2)小腿截肢:脛腓骨斷端邊緣平、圓,應將脛骨斷端前方的骨尖削成小的楔狀面,邊緣平圓。脛腓骨可以等長,或腓骨稍短些。脛腓骨融合可增加殘肢末端承重功能,適用于成人長殘肢,但兒童小腿截肢時禁忌作此手術。
6.血管處理 即使是細小的血管也要完全地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