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假肢患者來說,智能假肢已經耳熟能詳了。但是大家平常見到的智能假肢基本是國外幾個大產商的進口智能假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中國人自己生產研發的一款智能小腿假肢,它就是“風行者”智能假肢。
2012年,脫胎于智能機器人技術的“風行者”原型機在北京大學實驗室下線;2014年實現量產上市,成為國內一款商業化的機器人下肢假肢;2015年,該項目轉戰包頭,落戶北京大學包頭創新研究院。如今,項目結出地院共建、協同創新的碩果,包頭北大工道風行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正走在科技小巨人的成長征程上。
在北京大學,“風行者”完成了從原型機到一代機,再到二代機的研發過程。在北大包頭創新研究院,工作人員通過實用性研發,優化了假肢工藝、材料,提升了產品質量和穩定性,并降低生產成本后,助它實現了產業化。兩座城市牽手,擅長研發的搞研發,擅長制造的搞制造,在分工合作間,傳遞出“術業有專攻”的創新理念。
“風行者”整機結構包含多種傳感器、中央處理器和機電裝置,可高度模擬生物神經、大腦和肌肉骨骼組織的功能,實現自然步態和肢體對地形的自適應能力。相對傳統機械假肢無驅動、無交互的簡單結構,“風行者”能更好地彌補下肢截肢者的行動障礙。
2016年里約殘奧會上,我國殘奧籃球運動員程海珍、代佳夢穿戴“風行者”參賽。在視頻演示中,代佳夢穿上假肢后,可輕松實現走步、騎自行車、上下樓梯等動作,連運球動作也非常自然。
2016年底,全球科技權威雜志——美國《大眾科學》年度“全球100項最佳科技創新”榜單揭曉,“風行者”智能動力小腿假肢榜上有名。王偉東說,與世界另外兩家智能假肢廠商的產品相比,“風行者”整體性能并不遜色,幾項單個指標甚至領先于它們。“技術水平媲美國外同類產品,但價格僅為其三分之一,這是‘包頭創造’搏擊市場的優勢所在。”
在國產風行者智能假肢剛上市的時候,訂單稀少,一年才只有可憐的100多萬,經過幾年的市場應用,國產的智能假肢性能得到很多假肢患者的肯定,在2017年國產智能假肢的訂單額已經超過1400多萬,風行者國產智能假肢性能得到了患者的充分認同,相信以后也會有更多的假肢患者使用中國人自己生產的智能假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