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站立時兩直:腰直、膝蓋直,不應該有前傾或者后倒的感覺。
2.承重身體的著力點應該均勻分布。即:穿上假肢以后,從膝蓋四周的接受腔口處,包括假肢的下部分均應無明顯的某一處疼痛,即使磨得紅了,有稍許痛感,應該是均勻分布的。
3.測試腳踝:站立時前后搖晃幾下,在假肢入住子一般的穩(wěn)固中,要有些許地“前傾”的幅度,這對上下樓梯、上下坡都至關重要。
4.行走中主要是靠膝關節(jié)帶動的,但若是殘肢長的話,由殘肢配合著同時甩動假肢,則步幅將更加平穩(wěn)、自然。
5.注意腳跟的高低。換穿鞋時,要盡量保持在假肢裝備之初調(diào)適的高度。沒有掌握自行調(diào)試假肢技巧的人,不要輕易變換腳跟的高低。
目測方法:穿上鞋以后,以垂直90度為標尺,假肢應該稍稍有一點往前傾的幅度,即腿筒與腳的角度大約八十幾度,行走起來比較適宜。
鞋跟調(diào)整辦法:腳跟低的話,身體會老有往后仰的感覺,行走與站立久時膝蓋也繃得過了勁兒,走路遠了以后膝蓋會感到疼痛。這時就應將腳后跟用厚皮子適度加高一點(把厚皮子剪成半圓形,大小約占鞋后跟的二分之一,可用“AB膠水”粘緊固定)。腳跟高的話,身體重心會不由自主地老是向前傾,明顯感覺是膝蓋站立不直,這時應該調(diào)換鞋跟低一些的鞋子。
另外,一是選擇鞋碼要大一些,易穿脫;二是應該偏重選擇鞋底結實耐磨的。穿用假肢最費處在鞋底上,鞋面倒不易磨損。
小常識:
第一副假肢安裝后殘肢萎縮會比較快(特別是截肢時間不長的人),因此,一兩年之內(nèi)就必需更換第二副假肢了。為減輕經(jīng)濟負擔,安裝第二副時,可考慮只更換接受腔的上半部分,也就是說近可能地保留接受腔以外的部件,其費用就可以大大節(jié)省了。
待三年左右,殘肢就基本上定型,萎縮相對緩慢下來,殘肢變化就不大了。
一般來講,經(jīng)過最初階段的磨練,已經(jīng)感到適應的假肢,在長時間的行走中應該是沒有什么疼痛感和不適的。因而,可以自然地保持步態(tài)端正,也就是說身體的搖晃幅度越小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