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部分初裝假肢的患者來說,假肢的使用情況跟預期的有不同、穿戴感受也沒有宣傳中說的那么好。慢慢的對假肢、及假肢公司失去信心。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主要從2個方面講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1、家庭及個人原因
(1)個人缺乏吃苦精神。
初次穿戴假肢是一件痛苦的事,并不象某些私營假肢廠業務員吹噓的那樣,無痛苦,穿起就可以健步如飛。假肢接受腔不論采用那種材料,都是一個異物、硬物。當穿起假肢形走時,殘肢末端那么一丁點細嫩皮膚要承受全身體重,可想而知,只有在承重面皮膚形成足夠老繭后(這個過程是任何人都幫助不了的)。穿戴假肢才能“健步如飛” 。
(2)家庭缺乏有力監督。
部分患者每當穿起假肢感到難受時,就會產生動搖想脫掉假肢,恢復用拐杖??吹酵纯嗟臉幼釉S多家屬就會心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許這種形為,導致穿截假肢失敗。以前有一名中學生成某小腿截肢多年,去年來安裝了假肢。半年后我們到家中回訪仍看見拄著拐杖而不穿假肢,經檢查未發現假肢有任何問題,詢問其原因就是怕痛,責問其父母就是心疼子女,我們當即給予批評。其父親當場折斷拐杖表示決心。十天后成某便能自如行走,現在不但能騎車,還能打藍球。
(3)在假肢試穿時訓練時間不夠,沒有掌握正確方法。
由于條件限制,我站只能采取集中方式安裝假肢。以就是在規定時間內患者統一一起來,逐次返回。在假肢作完試穿調試時,穿過假肢的就知道那里有問題,三下五下就完成了調試,很快就走了。而第一次穿的有一部分看到同來的都走了,心里就發慌,連許多方法都還沒學到,就強行要走,結果導致回去后不能穿戴。
(4)肌肉痿縮過快。
穿戴任何假肢都會造成殘肢肌肉痿縮(大小腿都一樣),這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有的快些有的慢些。肌肉痿縮后,由于接受腔是不可調節的,出現了較大的間隙,導致假肢不能穿戴。根據統計要想穿到肌肉痿縮定型,一般來要穿三到四次臨時假肢。以就是說每隔三到五個月就得更換一次接受腔。我們遇到過一例患者,第三天就明顯痿縮,而且人都還在進行行走訓練。
2、假肢設計,制作過程和假肢質量等存在問題。
(1)假肢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截肢后要想量身定制一例適合自己的假肢,在假肢的設計上是不相同的。比如說年齡段的不同,運動量的大小、負重情況、居住地區,道路交通,殘肢和自身條件,經濟承受能力等等。我們用比較明顯的大腿假肢來舉例。
按年齡段來說,兒童假肢,成人假肢和老人假肢在假肢的關節上選取是不相同的。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比較活潑,一般選用重量輕的氣壓、液壓多軸膝關節;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好,勞動強度大,一般選用四連桿機械摩擦式關節;老年人身體條件較差,為防止膝猝屈摔倒,一般選用手動鎖定式膝關節(即要想坐下時,必須用手拉動在關節上的拉繩使關節彎曲)。
按運動量、負重情況來說運動量大,負重強度大的一般選用機械摩擦式關節,運動量小,負重小的一般選用可調摩擦式關節。
按殘肢和自已身體情況來說,殘肢皮膚有疤痕,末端不能負重的一般選用軟性接受腔,反之則用硬性接受腔。
按經濟承受能力來說,經濟承受能力好的,可選擇碳纖材料,電腦控制等假肢,經濟承受能力差的,可選擇普通鑄造,合金等材料。
(2)假肢制作中存在的問題
假肢制作實際上就只是接受腔的制作,假肢做得好不好實際上就是接受腔作得好不好。因為除了接受腔外所有的部件全是經工廠生產,由假肢技師組裝而成。而接受腔的制作設及到人體醫學、人體力學、人體工程學等諸多學科。接受腔的制作是因人而異的,患者的高矮胖瘦,殘肢長短各不相同。就是雙下肢同時截肢的兩條腿都不一樣,所以為什么說患者必須親自到場來取形。在制作過程中,不論是取形,修形、成形、對線等那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接受腔與殘肢不相吻合。只要接受腔與殘肢出現不吻合,假肢穿戴后就會打腳,疼痛到致穿戴失敗。
(3)假肢本身存在質量問題
假肢本身存在質量問題分接受腔質量問題和部件質量問題。接受腔質量問題多數是制作材料質量不好或制作工藝出現問題。部件質量問題多數為加工過程中出現的,只要是在保修期內,正常使用范圍。廠家會無條件給予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