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托養中心是為廣大殘疾人患者服務、帶來方便的。有一部分是營利性質的,但是大部分是社會公益性質的,目的是為不方便的殘疾人士提供幫助。殘疾人托養服務是指為符合條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護理、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社會適應能力輔導、職業康復和勞動技能訓練、運動功能訓練等方面的社會服務。機構托養,則是指在各級、各類寄宿制集中托養機構和日間照料機構中,為符合條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提供上述托養服務內容。
據報道,2年前株洲市民李治安申請舉辦托養中心,株洲市、區殘聯給予了老李一些補助,他又把自己的一筆積蓄拿出來,從租房、購買電腦、選擇圖書,到床位、復健健身器材購買,都是他一個人在忙活。對此,妻子也很支持,甚至把小店關了張,跟他一起打理。
老李說,托養中心開門之后,很受大家歡迎。“他們一早就過來,要么看書,要么上網、聊天。”老李有個筆記本,專門記錄每天到來的人數,最多時有40多人,最少也有10多人,包括一些肢體殘疾人,他們穿戴著上肢手假肢、大腿假肢、小腿假肢等跟其他的一些殘疾人一樣經常來,每天都很熱鬧。
為了讓殘疾朋友們有點兒收入,前段時間,老李還拉來一項“業務”——制作油墨筆。每做一支筆,就會有幾毛錢收入,做得多的,一天也會有20多元錢收入。“他們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外出掙錢。來到這里,不僅有人陪伴,還可以靠手藝掙錢,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成長。”
托養中心運行1年多時間,經歷了很多困難。老李說,目前,他想為殘疾朋友們,謀一份更好掙錢的活,但自己走訪幾家,對方卻以各種理由婉拒。他希望,能有愛心企業,提供一些適合于殘疾人的簡單加工工作。
目前,擺在這位“掌舵人”面前的另一難題,則是資金匱乏。托養中心面向社區殘疾人是免費的,但運營起來,卻需要大量資金。有水電、房租、生活老師工資等成本。為節省成本,托養中心工作人員只有他和妻子,以及一名生活老師三人。妻子更是一人擔任起廚娘、生活老師等多重身份。
盡管市殘聯提供一部分支持,但中心的主要資金來源還是他的積蓄。“我現在過得很充實,因為能為社區的殘疾朋友服務,幫到他們。”老李說,即便還有很多難題, 他還是打算,今年春節自己掏一部分錢,慰問社區的殘疾困難戶。幫助弱勢的殘疾人是每一個社會的公民的義務跟權利,相信在老李的事跡報道之后,老李托養中心狀況會得到改善,小編更希望每一個真正幫助殘疾人的項目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實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