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視圖空間
一幅由漓江石、雞血玉、瑪瑙等約5萬顆不同“寶石”制作的寶石畫《金陵十二釵》,在廣西桂林市殘疾人輔助性就業工場,由殘疾人鄧鳳竹(左)花了半年時間創作完成,售價30萬元。
鄧鳳竹,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白石鄉人。8個月大時,被檢查出身患小兒麻痹癥。可她身殘志堅,克服各種困難,讀完了大學。
1987年的一天,一名新加坡的老板,運來一批“寶石”,請正在從事設計工作的鄧鳳竹幫設計寶石畫。正因有了這次接觸,鄧鳳竹發現,寶石畫既有國畫的韻味,又要油畫的意境,決定在這條路上闖一闖。
988年至去年,鄧鳳竹在廣西寶石所上班,與呂珊蔚等人長年累月,從事寶石畫的研究與創作,當然也從事過玉雕等。“完全靠自學,當時沒有網絡,到處買書看。”
作為殘疾人,鄧鳳竹一直想為殘疾人事業做點實事。她這個想法,與桂林市殘疾人輔助性就業工場的負責人邱擁華不謀而合。于是,他們去年以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就業和脫貧為目標,在桂林市殘聯的大力支持下,組織10多名殘疾人一起開展寶石畫的深入創作。
這些殘疾人來自桂林市各個縣、區,大部分是以腿腳行動不便為主。他們大多沒有繪畫、美術等方面的基礎。鄧鳳竹卻說,寶石畫的制作有很多工序,只能慢慢教大家。
制作寶石畫首先要設計圖紙,再“拷貝”到板上。接下來的配色尤為重要,需根據材料的顏色、形狀進行合理搭配,其中牽涉到國畫、水彩畫、美術等方面的技法。
他們所采用的材料,全是各類“寶石”。有紅寶石、藍寶石、月光石等等。因此,他們平時還要到處去搜集、購買這些石頭。
曾有人驚訝地問:你們怎么能把那么堅硬、冰冷的石頭,制作出這么有意境、柔美的畫出來?鄧鳳竹說,人物膚色、神情和肢體語言是關鍵,他們是用篩選過的碎石來表現重要位置的。
這幅寶石畫《中國風》中的女子身著“旗袍”,一個時尚的發型,且神情自然。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全部用石頭拼成的畫。
沒錯。從衣服到頭發,到眼睛,再到皮膚等等,整張畫的每一處,全部是大小不一的石頭拼成的。更重要的是,制作者是殘疾人。
而他們制作的婚紗寶石畫,也別具一格。能用各類“寶石”把人物、表情,以及各類服裝等等,做得維妙維肖。去年4月,他們的寶石畫作品《新娘》,獲得了全國工藝品創新設計金獎。當場就以12萬元出售了。
盡管有技術,有作品,但真正了解他們的人并不多,不懂如何銷售。他們說,目前仍處于“捧著金飯碗,過著到處討飯”般的生活。